您好!歡迎光臨全球十大正规网赌网址!

服務咨詢熱線:

0738-8615322
當前位置:主頁 > 新聞動态 > 行業動态 >

房企合作百态:融創綠城分手 萬達萬科熱戀

  • 發表時間:2021-06-19 23:42:44
  • 來源:未知
  • 人氣:

        明星項目黃浦灣1号,自戴上“樓王”(38萬/平方米)的帽子後,便成為市場讨論的焦點。有人說,比這貴的樓盤多的是;也有人說,再貴,也不至于超過30萬元/平方米;還有人打聽:這到底是誰開發的項目?
  一開始,該項目是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(下稱“融創”)對外高調宣布的項目。不久後,該項目似乎又變換了主人,變成了與融創曾甜蜜過、後又分手的老朋友——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(下稱“綠城”)。
  黃浦灣易主的背後實質是融創和綠城之間有關“融綠平台”的争奪戰。5月5日,融創和綠城終于就融綠平台的歸屬劃定了相關方案。這意味着紛争已久的平台歸屬問題最終得到了确認。
  雙方公告稱,已就融綠平台旗下項目分拆簽署框架協議并發布公告,明确了融綠平台歸屬。按公告顯示的方案,綠城将向上海融綠收購上海華浙外灘51%股權對應的投資權益,向融創建投收購北京興業萬發45%股權及其股東貸款,向上海森林高爾夫收購浙江金盈50%的股權及向融創置地收購浙江金盈的股東貸款,向融創置地出售上海森林高爾夫50%的股權。同時,綠城投資将向上海融創房地産出售上海融創綠城50%的股權。
  簡而言之,交易完成後,融創獲得了心儀已久的融綠平台,但上述樓王項目黃浦灣卻交給了綠城。日前,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來到了上海中山南路王家碼頭路附近、号稱“中國第一豪宅”的黃浦灣項目所在地。與想象中不同,雖然氣派豪華,但來的人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多,同時,對于融創和綠城的糾紛,多位售樓人士也表示“不知情”。
  “從結果來看,融綠平台之争是上海市場的焦點,而黃埔灣項目又是上海市場争議的焦點。”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說,“融創雖沒有得到黃埔灣項目,但大上海商品住宅市場銷售金額‘老大’地位還是穩固的。這兩年,其他競争對手估計還難以撼動。”
  但融綠平台的解體及融創和綠城的分手,還是讓人唏噓不已。當初,雙方是這麼的甜蜜,甚至一些人稱為“中國合夥人的典範”。但最終在種種因素下選擇分手,各自奔向新的前程。
  不過,就大勢看,有分也有合。就在融創和綠城分手後一個星期,房地産市場中另兩大巨頭——商業地産龍頭萬達[微博]集團公司(下稱“萬達”)和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萬科”)選擇合作。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,未來雙方合作主要通過聯合拿地、合作開發的形式來進行,即由萬達投資項目中商業部分,萬科開發項目中住宅部分。據稱,雙方的合作範圍不僅限于國内,還将在全球展開。
  “整個房地産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,中國房地産進入了一個所謂的‘白銀時代’。”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分析稱,兩者面臨的壓力挑戰和很強的互補性,促使這個“巨頭聯盟”誕生。
  “也許,市場中會出現更多的巨頭聯合。即使像融創和綠城這樣的企業,未來,或許還是會選擇新的合作夥伴進行合作。”一位要求隐去姓名的四線城市的房地産開發商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感慨。
  一度甜蜜
  在上海,融綠就像一匹“黑馬”。從2012年開始,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就沖上了2013年商品住宅銷售金額第三名,2014年勢頭更是兇猛
  融創中國和綠城中國很早就“結緣”。位于江蘇無錫市湖濱區的蠡湖香樟園,業主早已入住,并在當地有不錯的口碑,它就是融創與綠城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。
  資料顯示,2012年1月,綠城将該項目51%的股權出售給融創。2013年6月的一場發布會上,孫宏斌曾對這個項目發出感慨:“無錫的市場上,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這麼好的項目。可以說,這是長三角地區最頂級的産品。”
  孫宏斌當時還高調宣稱,綠城蠡湖香樟園稀缺的湖景資源、配套價值及其高端品質在價值上“嚴重被低估,使得價值與價格出現不對等”,因此,蠡湖香樟園被“封盤”。
  那一年,正值融創和綠城的“蜜月期”。而彼時,房地産市場也出現了與以往不太一樣的變化——二三線城市的風采難以持續。
  在這樣的環境下,融創和綠城走在了一起。2012年6月,綠城由于資金瓶頸陷入破産傳聞。緊接着,融創與綠城訂立合作框架協議,融創宣布以33.72億元收購綠城旗下分布于上海、蘇州、無錫、常州及天津5座城市9個項目50%的股權,并把這些項目股權全部裝進融創、綠城共同成立的上海融創綠城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,即業内所稱的“上海融綠平台”。
  “這場并購在當時備受矚目,成績單令雙方股東振奮。”2014年的媒體消息顯示,2014年第一季度最新出爐的上海房企排行榜中,融綠項目以44.26億元的成交額位居上海房企第一名。此外,2013年,融創綠城以網簽155億元的銷售業績挺進中國房企50強以内。其中,上海區域以112.07億元的網簽業績跻身前三強,直逼綠地、萬科。
  “就數據來看,融綠在上海市場口碑非常好。當然,就質量看,融綠打造的産品雖然價格貴,但确實物超所值。”小張在某中介的二手豪宅市場做了很多年,他對《國際金融報》強調,“相關的住宅項目,确實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。”
  事實上,在外界看來,更重要的是,當初融創與綠城合作,恰恰是綠城“最不好”的時候,以至于有人用“恩人”的形象來描述孫宏斌當初的選擇。孫宏斌曾說,“這個行業,綠城要是死了,不公平。誰死也不該綠城死,就它認真造房子,就它把房子蓋得好。”
  “融綠案例,似乎有可能成為房地産行業合作中特殊的一個。”此前,曾有媒體說,孫宏斌看重的是綠城的産品升值空間。綠城董事長宋衛平對融創中國的評價是“有銳氣、有狼性、有激情、與中國房地産市場一起經過考驗的公司”。
  為此,甚至有一些人将雙方的合作視為“典範”——中國地産合夥人的最佳代表。
  但現實永遠是諷刺的。去年10月,有消息稱,當初“退居二線”的宋衛平對外釋放出了回歸意願,這讓雙方的紛争突然一下子出現在公衆面前。
  去年11月到12月,雙方之間的紛争漸漸浮出水面——2014年11月24日,融創公告稱調整收購綠城股份;同年12月19日,融創公告稱終止收購綠城中國股份;12月23日,綠城宣布中交集團以超過60億港元的代價入股,與香港地産商九龍倉并列為綠城第一大股東。
  不止如此,在2014年最後一天,融創公告以155億元全面收購上海融綠平台,但5天後,綠城公告稱董事會并未批準其出售。随後,雙方又來回多次回應,這讓外界發現:雙方的争奪就聚焦在了融綠平台上。
  融綠解散
  成立3年、在上海創下多個銷售記錄的上海融綠平台“解體”了。融創以10億元人民币的代價拿到融綠平台,而綠城則得到了上海的明星項目黃浦灣
  5月5日,融創中國、綠城中國就融綠平台旗下項目分拆簽署框架協議并發布公告,明确了融綠平台歸屬。至此,融綠平台分割方案終于落定,隻待通過股東特别大會批準便可完成交易。
  據協議,綠城将向上海融綠收購上海華浙外灘51%股權對應的投資權益,向融創建投收購北京興業萬發45%股權及其股東貸款,向上海森林高爾夫收購浙江金盈50%的股權及向融創置地收購浙江金盈的股東貸款,向融創置地出售上海森林高爾夫50%的股權。
  協議還顯示,綠城一方将向上海融創房地産出售上海融創綠城50%的股權。也就是說,融綠最終歸屬融創中國。
  針對上述協議,媒體解讀稱,交易完成後上海森林高爾夫旗下的上海玫瑰園、上海香溢花城、杭州西溪融莊項目以及上海融綠平台将歸屬于融創,融綠平台之前在上海的旗艦項目之一“上海黃浦灣”、北京禦園及杭州之江壹号歸為綠城,“至此,雙方合作項目将由21個減少至1個”。
  事實上,公告前,對于這樣的結果早有人預料。消息人士對外稱,此前盡管融創尚未完全完成對融綠平台的收購流程,“但已經對融綠平台旗下的項目進行了全面的去綠城化,如綠城盛世濱江、綠城黃浦灣、綠城禦園等在對外說辭上均已改為外灘盛世濱江、外灘黃浦灣、上海禦園等”。
  對此,業内人士解讀稱,最終的結局就是成立3年、在上海創下多個銷售記錄的上海融綠平台公司正式“解體”,“融創以10億元人民币的代價拿到融綠平台,而綠城則得到了上海的明星項目黃浦灣”。
  “從目前‘上海融綠歸屬融創,上海黃浦灣歸屬綠城’的結果來看,融綠平台之争各有所得,但對于融創與綠城來講,也各有遺憾。”張宏偉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從結果看,融綠平台之争的焦點是上海市場,而上海市場的争議焦點是黃埔灣項目,融創雖沒有得到黃埔灣,但大上海商品住宅市場銷售金額“老大”的地位還很穩固,這兩年估計還難以撼動。
  在張宏偉看來,融綠就像“一匹黑馬”。同策咨詢研究部數據顯示,2014年1月至12月,融綠以174.80億元榮登上海商品住宅銷售金額榜首,萬科、綠地銷售金額分别為148.74億元和135.93億元,排名第二和第三。
  張宏偉直言,融創得到融綠平台之後,按照其項目儲備規模,預計在2015年上海商品住宅市場三強争霸的格局中,融創或将再次成為2015年上海商品住宅市場銷售金額冠軍。綜合來看,拿下融綠平台的孫宏斌将繼續從上海市場獲益。
  綠城董事會秘書馮征也對媒體表示,這是“雙赢”的局面。有分析稱,因黃浦灣項目的存在,業内對于綠城未來在上海的發展仍然寄予厚望,“交易完成後,綠城将獲得現金流量淨額33.9億元以及出售所得收益及分紅共7.8億元,這将使綠城改善财務狀況,運營更加健康”。
  “融綠平台拿下後,對于後續融創的戰略導向将更為清晰。資本市場勢必會積極反應,部分投資者會看好融創高成長性,這會刺激股價的繼續上升。”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表示。
  不過,嚴躍進也指出,包括黃浦灣在内的優質項目剝離出去後,融綠平台的優勢就削弱了,“這個時候積極拿地,以及把此前幾個佳兆業項目并入,最為迫切”。
  “領先的并購能力使融創可以抓住機會補充土地儲備。雖然收購佳兆業存在高度不确定性,但融創并購評估能力和談判能力得到提升,為未來可能的廉價收購機會做好了充分準備。”中銀國際則稱。
  “兩萬”合作
  在綠城和融創落寞分手之時,房地産行業内的另兩大巨頭萬科和萬達卻毅然選擇合作。在業内人士看來,行業“白銀時代”到來的最典型特征是結盟的開始
  然而,令人玩味的是,就在融綠分手後不久,“兩萬”——萬科和萬達高調宣布合作。與融創和綠城不太一樣的是,他們并沒有成立合資公司。
  根據協議,兩家公司将共同組成由雙方集團高層擔任領導的聯合協調小組,互相交流項目合作信息;雙方将長期進行合作;由于雙方都有海外發展計劃,未來的合作不僅限于國内,也将在全球展開。
  “未來兩家公司的合作主要通過聯合拿地、合作開發的形式來進行,即由萬達投資項目中商業部分,萬科開發項目中住宅部分,充分發揮各自優勢,實現互利共赢。”協議顯示。
  “兩大巨頭合作,确實給市場帶來了思考:連這樣的巨頭都合作了,我們該怎麼辦。”上述四線城市的開發商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說,“站在我個人的角度,我更願意看作是‘抱團取暖’。因為,就未來看,就連一線城市,都可能不會再有以前那樣高額的盈利。何況,現在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庫存非常高,難以短期回暖。”
 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[微博]則說,“合作什麼呢?萬科會幹的萬達也會幹,萬科不會幹的萬達也不會幹。房地産公司的合作和轉型,大勢所趨。但要尋找互補的合作夥伴。”
  “今年以來,全國買地最多的不是傳統房地産商,而是金融機構,或表面上去拿地,背後都是金融機構在支持,跟金融的結盟是結盟發展中的一個新趨勢。萬科與萬達的合作代表着行業内結盟的開始。”對于外界的疑問,萬科董事長郁亮回應說,過去“黃金時代”的房地産做法是跑馬圈地,自由生長,到了“白銀時代”,任何一家發展商都不具備全部的優勢和資源,來滿足“白銀時代”的需求。
  “發展商需要相互取長補短,發揮各自的優勢,來共同面對‘白銀時代’的挑戰。此次合作也是雙方在‘白銀時代’戰略轉型的需要。”郁亮說。
  同策咨詢研究部提供的數據顯示,2010年左右,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住房戶均套數已經達到1套,這就意味着中國房地産市場供求“已基本平衡”,樓市開始“進入下半場”。
  “此時,樓市規模化時代已經過去,市場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,未來買方市場的特征會越來越明顯。”張宏偉說,“由于購房需求已經基本得到滿足,傳統住宅市場規模化發展空間受限,這已經成為當前房企發展過程遭遇的‘痛點’。”
  “從此次萬科萬達兩家房企合作的聚焦點來看,也是将合作聚焦在‘輕資産’上。”張宏偉說,從合作目的看,萬科與萬達合作後将聯合在國内外拿地開發,萬科的住宅開發将可能植入萬達的綜合體,萬達的商業管理運營經驗也将傳導給萬科,商業地産部分則“輕資産”操作。
  “很明顯,以後無論萬達與萬科,在項目操作層面不再‘重資産’,旨在通過‘輕資産’模式強化投資的杠杆效應,規避自身風險,賺取增值收益,提升利潤率。”張宏偉稱。
  王健林則表示,過去雙方模式差異性不大,“供不應求的時代,大家就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”。
  王健林認為,今後行業裡不單有競争,更多是合作,從競争走向競合,“競合不是簡單的抱團取暖,而是強強聯手,各自利用自己的優勢,産生更大價值”。
  更多聯盟
  在樓市新常态的市場背景下,合作拿地的開發模式逐漸盛行。但也有業内人士提醒,由于合作成本之高,“聯盟”并非适合所有企業,尤其一些中小企業
  事實上,除了融創與綠城的合作外,保利、朗詩、雅居樂、星河灣等房企都嘗試過合作開發的項目。但更多時候,雙方的合作都會以“不了了之”告終。
  比如,雅居樂與星河灣2012年牽手,盡管雙方均來自華南地區,在企業文化、管理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處,“但因成都、常州兩地合作項目滞銷,雅居樂與星河灣可能在後續開發中不再合作”。
  值得注意的是,據媒體報道,8年前,同樣是郁亮帶隊,萬科也曾與嘉德下屬凱德商用的簽署戰略合作,但最終還是落得無果而終的下場。
  對于這樣的結果,凱德商用的掌門人林明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解釋:“在逐個項目合作談判的過程中,能夠賺錢的項目,萬科傾向于自己做,願意拿出來與凱德商用合作的項目,都不容易賺錢。所以,除了西安、成都的個别項目外,萬科和凱德商用的合作最終未能全面落地。”
  “萬達是一家強調軍事化管理、有霸氣的企業;萬科比較講究人性化或者說比較秀氣的企業,兩家‘一南一北’企業,在文化上是擁有不同的基因,合作中必然需要一定的協調與磨合。”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産研究中心總經理陳曦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說。
  “同時,在住宅和商業兩種産品的特質層面,住宅産品的定位、包容性和表現形式相對不如商業産品寬泛靈活,‘兩萬’聯合品牌如果下沉到二三線城市之時,可能萬達産品的價值會比較穩定,萬科的品牌溢價則會顯得有一些弱。”陳曦稱。
  那麼,在未來的市場中,到底會出現更多的“兩萬”,還是像融創和綠城那樣,最終還是各自選擇單幹,各走各路呢?
  對此,媒體分析稱,龍頭企業的強強聯合是一種趨勢,“但并非适合所有企業,尤其一些中小企業,也許合作的成本會更高,因此還需要尋找适合自身發展的模式”。
  “未來房地産企業存在多種‘聯盟’的方式,包括‘強強合作’、‘強弱合作’、‘弱弱合作都有可能。”倪鵬飛認為,“這反映出房地産正處在一個調整的時期,是市場形勢發生變化的一個選擇。”

Baidu
sogou